麦琪的图书馆

我不知道两个人该如何相爱

看不见与看得见【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完全咸鱼发一下做杂志时写的读书笔记_(:зゝ∠)_】

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时,伊塔洛卡尔维诺这样解释自己这本叫做《看不见的城市》的书: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我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胜过危机的理由。城市是众多事物的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言语符号的整体……是一些交换地点,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

这个描述让我想起新闻报道里的“北上广”。作为中国大城市的代表,他们被认为是繁华的、充满机会的,“不相信眼泪”的。每年都会有专题报道来描绘年轻人在大城市中挣扎的血泪与痛苦,但无论人们怎么抱怨这些城市的残酷,最后都会前仆后继地将自己的青春贡献在这里。所以这就是卡尔维诺所说的“秘密理由”了;这些城市中有一些东西在诱使人们留下。城市不只是建筑的集合,它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某种寄托,这寄托包含记忆、欲望,人们生产和交换这些记忆与欲望,最终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在书中,卡尔维诺以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交谈做主线,串起了他所描绘的那些“看不见的城市”——它们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幻想中的大陆,有着仿佛神话大陆一般的梦幻景象,但其最核心的特质却是真实城市的投射。因此,虽然名为“看不见的城市”,但其真实实际上是可见的;你总能在其中看见伦敦,看见纽约,看见北上广,看到真实世界倒映在其中的影子。

比如城市与欲望的系列。卡尔维诺将欲望分解了——在他看来,城市的欲望是购买欲堆积出的狂欢、是被攀比、占有欲引诱出的一种模糊了阶级与自身苦难的“理想生活”,是自身心愿、需要与目标的投射。

这让人联想到马尔库塞提出的“单向度的人”:在城市中,人们被同化,工人的女儿和政府高官的儿子有着同样的生活理想,想要买同样的东西,因此人们因欲望的平等而误以为自己已然获得了平等。但实际上,人只是自身欲望的奴隶,从没脱出过“做煤的买不起煤”的怪圈;在城市生活中,我们被消费习惯固化,一边不停地满足自己一边感到更加强烈的空虚和迷茫。卡尔维诺在城市与欲望之二中是这样将马尔库塞艰涩的观点概括成美丽的文字的:“你的辛苦为欲望塑造出形态,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是她的奴隶”。

城市在塑造人的欲望的同时,也在被人的欲望所塑造。在白色月光般的城市贝伊佐德中人们追寻着梦中女子的身影,按照自己追寻的轨迹建设着城市的道路;而现实中,人们追寻的并不是、或者不只是“梦中的女子”,还有车子房子、稳定的工作,以及自己是谁、来到这个世上想要实现些什么。城市的一砖一瓦都是被这样建立起来的——建筑工人在实现自身的目标的过程中建起了高楼大厦,白领在上班下班中塑造出了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而卡尔维诺所做的就是将这些无形的感觉具象成故事与“看不见的城市”表达出来,由马可波罗讲给忽必烈听,由卡尔维诺讲给读者听。

在演讲中,卡尔维诺也提及了自己写的东西曾得到他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朋友的高度肯定,因为他用抽象的方式反映了非常具象的问题。他写的有些问题其实不仅可见,而且可见程度高的可怕——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着但越来越巨大的贫富差距(白孔雀绿草坪与煤渣废水同在),人们对与自己对立的阶级的想象(名为贝尔撒贝阿的城市,人们总想象着有一个完美光辉的天上城也有一个污秽丑恶的地下城,然而两者其实都是它自己),以及城市为了维系自身的光鲜亮丽而将垃圾都排向周边这样的环保问题都有所提及。北京本身就是一个“垃圾围城”的城市——垃圾填埋的速度早已跟不上城市产出垃圾的速度,甚至连焚化都无法吞咽掉人们丢弃排泄出的这些废弃物。在卡尔维诺的故事里,这些城市被垃圾团团围住,垃圾变成了城市的城墙,最后再也支撑不住,直接将城市淹没了,城市在垃圾中重生。而这很可能正是一个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实现的预言。

从书中其实可以看出来,卡尔维诺对城市和人怀有某种亲切的爱意。虽然,出于审视的需要,他的描述充满了几乎可以说是冷淡的疏离感,但就像他在书的最后一句话写的“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并赋予他们空间”那样,他这本书是呈现而并非批判。他呈现最抽象然而最核心的那些东西,被人们视为正面或者负面的一切——但并不是抱着“让负面的消失”这样的心态去做的。他赋予这些东西以意义,给他们寻找存在的理由,让人们意识到这些意义的存在。

他的城市也许是看不见的,但这种不去否认任何存在的温柔是看得见的。


评论

热度(2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