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图书馆

我不知道两个人该如何相爱

1.

回想起上一段感情,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候是对方靠在我肩上哭的时候。

现在想起来有种不真实感。“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在了我身上?”的感觉。她把头靠在我肩上,突然流泪了,说如果失去你我怎么办。按说现在想起这种场景应该挺讽刺的——因为是对方在关系存续期间就已经和另一个人几乎在一起了,但我完全不觉得讽刺或者被欺骗。我只是觉得很幸福,哪怕是现在想起来都很幸福...我这种人,竟然被某个人依赖和需要着,需要到她想到失去我时会想要流泪的地步。

当然这种想法挺幼稚的。这种眼泪就意味着对方是真的需要我吗?不是。但这只是理智上这么想。心里还是觉得,能经历过这样的事真的太好了。

2.

对之前的日志里一直纠结来纠结去的那个朋友——其实真的纠结了挺久,得五年了吧,终于算是彻底放下了。

如愿把她拖来了我家,和她在床上打着滚扯些有的没的,看她画画。她怎么就能那么可爱。我觉得她就是动画里的魔法少女,不然这么可爱的女孩子的存在是不科学的。她特别美,特别可爱,看着她的时候觉得世界明朗天空放晴,她是花是糖果是世间所有关于“女孩子”这个概念的可爱与美好的集合。

不过和她很难聊起来吧,有了难过的事虽然可以随口说两句但不敢说深,对方也没什么兴趣真正了解我,而我虽然想要了解她,但也不知从何开口...不过话说回来,她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冷淡。她告诉我了她去了什么学校,学了什么专业,男友是谁,还没等我解释“你不想说的话就不用说了”她就已经回答了。

这就已经够了。我觉得非常开心。

能和她恢复成这种状态我已经很满足了。

3.

我不可避免地感到很惶恐。

我觉得我看书没有用。这个假期加上开学后这一段时间其实我读了很多书,但在读书时我隐约觉得自己很难沉浸进去,因为我总在担心,自己读书没用怎么办?

为什么别人读书后就能写出好的文字,就能显得那么有灵性,就能那么厉害,而我读完后还是这样傻不愣登的。每次跟喜欢的写手或网上认识的新朋友说话时,我都会特别害怕,害怕自己的愚蠢和草包会被对方识破。但有一点我觉得我大概还算聪明,就是我从来没试图去模仿那些人的文字或者说话的语气...不适应是一回事,重点是我很清楚,我学了也白学,我不是那样的人。装都装不来。

这种心态其实特别功利,我总是怀着愧疚感,觉得自己这样做玷污了阅读。所以功利心加上愧疚心这两层东西让我的看书变得更加不纯粹。这让我很难过,但又老实说无可奈何。当然,不是说我一点都没有享受阅读——享受肯定是有的,但我还是能隐约察觉到自己阅读时那种“啊我终于完成了一项任务”的心情。

不过说起来,亲爱的老爱尔兰那本书我倒是真的一点功利心没抱,认认真真快快乐乐的读完了。因为作者太可爱了,这本书也太可爱了。抱着功利心看的书主要是那种“不明觉厉,我不懂但我必须得看下去”的类型,这本绝对不算。浅显易懂语气活泼,不装逼不唬人,几百年没看到过这种书了。

不过说真话我也知道这么想没什么卵用...很多写的比我好很多的人并不见得看了很多书。练笔就是练笔,还是尝试仿写之类的比较好。让读书的归读书,写作的归写作吧。

4.

我将来要干什么呢?

已经确定了想要出国读研,背单词啊刷阅读之类的都是肯定的。但我想读什么专业呢,我想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亲爱的老爱尔兰那本书的作者,因为小时候听的爱尔兰乐队的音乐喜欢上了爱尔兰,去学了语言,然后喜欢上了历史和国家,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去了这个自己最喜欢的国度,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

在微博上推荐这本书的太太,因为喜欢lancer而喜欢上了爱尔兰,决定了去这个国家留学,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

一个来咨询我要不要去哈佛模联的姑娘是中国第一个去黎巴嫩做国际志愿者的大学生,在难民营待了五周,回来后决定了要去美国读国际关系,致力于改变这个世界。

同在院刊杂志的那个总是认真敬业到让人发指的姑娘成了杂志社的实习记者,每周末都出去跑采访,和各种有趣的人见面,彻夜长谈。

我觉得有爱好,有梦想的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还自己动摇着迷茫着,我总想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专业或职业,但总是感觉就自己这个熊样其实什么都做不好。我其实真的大一就已经开始在想将来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了,两年过去却仍旧没有给出自己一个答案。

我也想做些什么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事情,但如果要老实说的话,我觉得我自己这个存在就太不美好了,这样的我能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想起来有点令我怀疑。

只当一个学者的话,我好像也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特别想要研究的领域。

当记者的话想起来可以接受,但总觉得从事新闻业后基本也就失去了深入研究问题的机会,对很多事情都只能一笔带过,因为这是一个以速度为核心的工种,比起深度填充版面是更要紧的问题。太阳底下无新事,将来要真的变成那种连“OO大学军训中第一次打了匕首操”都要写稿子出来的媒体记者我还是干脆自害吧。

感觉这方面很迷茫,又不大知道跟谁商量比较好。

5.

不过说起来其实在社会问题方面有件事蛮感慨。

假期去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了实习。挺可笑的,我这辈子最确定的事之一就是我不想跟金融沾边,结果却去这么个地方做实习,也是自己作死作出了水平。不想再说这事,再说我大概会想穿越回暑假开始的时候把自己一刀捅死。

那个公司的同事和上司人都很好。对我很照顾,态度很和善,公司整体的氛围也非常和谐友爱。而且那里的水果很好吃。跟我爸说这件事的时候我爸一脸生无可恋,问我是不是这公司再给你个巧克力蛋糕你就会将这里奉为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公司了。后来在某个中午,公司发了冰棍,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这公司说不定是世界上最良心的公司——只是一瞬间这么想,不过这大概证明了我跟我爸吐槽的那样非常没有出息,面对吃的的时候。

但那个工作真的就是浪费时间。一个非金融专业的人用非常忽悠人的语言写一些忽悠人的投资小贴士——我的妈呀我这辈子最不信的事儿之一就是投资。跟我妈因为股票的问题吵过无数次,几乎每天都吵,但结果我现在却在写些狗屁去跟人分析是股票好还是网贷好。这个世界简直荒唐。主要是我荒唐。

但这个职业也很荒唐。没办法,网站需要填充版面,所以需要人来写一些有的没的反正只要没大错误就好的东西。公司里的其他人也不是写写这种文章就是做做论坛审核,或者网站维护。当然其实这些工作都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可每次看的时候我都觉得很焦虑....我觉得这些东西帮不上任何人。这些小贴士在哪都能看到,网上的信息冗余率已经高得让人恶心;至于信用卡使用方法或投资渠道之类的东西比这个网站要专业要合理的平台多了去。

我觉得非常冗余。

每天去国贸,上班时街上黑压压一片人。进电梯,进公司所在的小房间,进自己的小隔间。这么多人,这么多小隔间,大家每天忙活来忙活去,能让多少付款的人真正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这个世界在因为这些人的忙碌而变得更好吗?我觉得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当然,只要赚了钱大概这些忙碌对于人来说就是有价值的,毕竟只要有钱,这些人就能去看场电影让自己快乐,吃次好吃的让自己舒心,这些起码能帮到自己。但我还是很惊恐,我觉得无意义第一次如此现实而具体地摆在我的面前。我无法想象自己在一个格子间里待到四十岁五十岁,每天对着电脑屏幕写对阅读者无益的废话,再趁机刷刷微博偷偷菜然后再下班。

在《单向度的人》里看到过“异化”这个说法。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工作对人的异化——单调、重复,纯粹为了促进消费刺激欲望而产生的工作,人在完成这些工作时无法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既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也不能提高自己,也不能帮到别人。这样的工作要做一辈子,这样的生活要过一辈子的话现在想起来感觉很害怕。

所谓的不想被“异化”吧,大概。

真难说破坏和多余哪个更可怕。

6.

没啥了应该。好久没哔哔了所以来哔哔一下.........

晚安。

评论(5)

热度(4)